《巴菲特传》读后感(通用10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巴菲特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巴菲特传》读后感 篇1这本书还没看完,可能看了一半,或者还不到,才看到1970年的时期。前三天,每天晚上9点多到11点多,我会打开电脑用电脑版微信读书看,那种感觉很不错,很有一种当年我看言情小说的范儿,当年我看什么安知晓的什么什么书,一本10M,两三天就可以看完,对着电脑和手机,眼睛都看瞎掉了哈哈哈哈~
现在看传记的认真程度不及当年十分之一,说明阅读速度还有继续提高的空间。在此,不建议大家沉浸在言情小说、仙侠、玄幻等等里面,我浸泡了10年,说实话,里面的美好想象并没有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我并不是说现实生活中没有这种美好场景,而是说很少。
爱真实的生活,爱真实的世界,爱身边的具体的人,爱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会比较实在一些,言情小说会有一点浪费时间。
扯远了,该聊《巴菲特传》。这本书我实际上被安利过很多次,但是提不起兴趣来,我的固有印象是这是别人如何赚钱的一生,但是我对别人一生如何赚钱我并不感冒,我不大感兴趣。
直到这一次股东大会之后,我看到一些直播回放和巴菲特芒格语录,我才觉得,咦,好像是同类,我才去开始看一些他们的短视频,才开始翻开这本书。
我有一些启发和共鸣如下: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在他儿童时期,他的父亲是他的英雄甚甚至于是他一生的英雄,哪怕他父亲的政治立场他不支持,他也不愿意伤他父亲的心。也很可能是他父亲的宽厚、正直、对人的悲悯,对他造成了影响。
他好像很早期就注重积德这两个字,用中文来说的话,但是同时他父亲的一些偏见、固执、没有大局观的缺点也让他看到了,并且他觉得要规避。我觉得,这就是独立思考,可能因为很早期就自己做小生意做决策拿主意,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也不否认他真的也许是天才。注重积德,提供社会价值。赚钱对他来说好像是使命,也是一件人生无限游戏,是艺术。
母亲的反复无常,两面性,对他从小到大有很深的负面影响,以至于成年结婚之后,他都害怕面对母亲。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小孩很可怜,所以很庆幸,他碰到了他想要的人,就像他在90多岁说的那样,我已经得到了我所有想要得到的东西,我很幸运。
我觉得,超赞,羡慕且祝福,我非常认同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两件事是:找到自己要做的事和想要的人,第一件我已经找到了,第二件我会一直找。
我也很难去设想,如果没有碰到苏珊,他这一生是不是会是另外一种局面,由于过于理性而让人觉得过于冷酷,而不经意间推开了所有的人,而苏珊的存在,是温暖包容的,是大海一样,把世间烟火又拉回到他身边,也许没有苏珊,他的孤独会一直孤独下去,在某一天,那些孤独也许会吞掉整个人。
不过这是最最极端的幻想,没有苏珊,也许老天还给他安排了别人。我小时候看三毛和荷西,我看到三毛的未婚夫出车祸,她怀着破碎的心离开再遇见荷西,荷西帮她修好了她破碎的心,当时我就觉得,也许每个人在一生之中,都有命定的那三四个人,甚至更多。只是很多人,急匆匆的在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大人的时候,把自己交付出去,因为社会时钟而不得不匆匆决定,而我好像,一直在等。
而我不要一味只等着,因为我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做,有我感兴趣的东西要学,那么我就边做边学,慢慢变得更好,同时去发现我想要的人,一旦发现我确定我真正想要的人出现了,我要和巴菲特一样,锲而不舍的追求他,搞定他的爸妈,搞定他的兄弟姐妹,让这些人去搞定他,然后我就把他搞定了哈哈哈哈哈~积极主动,是我的原则。如果没能碰上,那么就一直寻找一直寻找,一直做事一直学习,我的人生会很精彩的。
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会成就伟业,会赚很多钱,在还没开始赚钱的时候,就在想赚了很多钱是不是不适合给下一代,他不认同给下一代巨大的财富。这种超强的前瞻性,确实与众不同。
很小,他就担心死亡的问题,在那一节我写了个评论“他担心,慧极必伤”。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强极则辱,我是相信这些词汇的。所以我很喜欢另一个词汇,叫做温润,陌上人如玉,君子世无双。
2月份当我在家里水池边思量,如果我突然去世我会不会有什么遗憾的这个命题的时候,只觉已心满意足,好像没什么遗憾的,只是如果可以给父母留一些笔墨以纪念我,也许对他们来说是更大的安慰。
我时常也会想,那些年纪轻轻的有才华的人们的离开,三毛、海子、海明威等等,到底是因为什么?当我看到于娟老师在《此生未完成》里面为了家人苦苦挣扎着要活下去的时候,为什么他们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很多人说是抑郁症。我不敢去探寻原因。我放下了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我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就行。
我联想到我在看《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唯一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女主芮小丹在和匪徒冲突过程中被炸掉双脚之后,毅然决然给自己一颗子弹,我之前觉得她是如此坚强、有魄力、有魅力的女性,我觉得不应该啊?
这个问题在看完书之后缠绕了我两天,我的思考是:在她和丁元英的感情中,她觉得自己是保护者,但是她失去了双脚和容貌,她觉得自己会成为拖累而不是保护者,是这个原因么?但她应该也晓得丁如果爱她的灵魂便不会在意她的皮囊,所以这我也没懂。或者她觉得她作为刑警再也无法保家卫国,如果使命中断,也许没有必要存在?
我不懂,生命本身难道不比生命的意义更重要么?如果以后有幸认识豆豆老师,我要和她请教一下子。
他喜欢奥马哈,因为奥马哈的办公室看出去都是植物,这边我想说的是,大自然很多时候是我的灵感来源。我很多的拍脑袋的点子,和有文字蹦进脑海的时刻,都发生在我骑着小电驴放着歌,在路上感受风、感受光的时候,大自然会自然而然给到我灵感。
所以,如果有机会或者未来有机会,大家多和大自然拥抱,去感受当下,也许有意外之喜,去捕捉溜过脑海的瞬间,去记下来。
还有一些启发我就先不写了,篇幅过长了,以后想写的时候再写吧~
《巴菲特传》读后感 篇2怀着敬仰与好奇的心态,我购买并拜读了罗杰。洛温斯坦的经典著作《巴菲特传》,在老师众多的推荐中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对于心拙口夯的我来说,读其他经管类的书籍让我略感佶屈聱牙,而《巴菲特传》以传记的形式,通过对沃伦。巴菲特生活、学习、工作的生动描写,得以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巴菲特本人,学习其投资技巧和一些金融知识。本书没有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以巴菲特的所作所为及对他一些观点的简单分析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觉得妙趣横生、简单易懂,有时更有醍醐灌顶之感。
因为时间原因,整本传记没有读完,但在前部分的阅读中给我印象 ……此处隐藏2760个字……传记的创作)他不会给予任何协助,当然也不会横加阻拦。他不鼓励但也不反对作者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有关他的素材。对于一个长寿、健在的关注对象,支持或反对者的声音尚存;走访、采集信息和检索都还便捷,所以,我宁愿相信书里所写的和书外的他十分接近。
一部五十万字的传记读完,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他立志很早(12岁时发誓要在30岁前成为百万富翁)、乐于实践(19岁时已有13年经商经验)和勤于思考(如何投资而不是投机),他坚持在自己看得懂的领域、用自己擅长的理论和方法、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投资分析而不是经营管理)。在取舍之间,他是一个智者——
1.不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耗费时间而回到内布拉斯加,边学习边挣钱;
2.不去华尔街而是回到家乡,边工作边等待;
3.坚持用独特的方法来分析和选择股票(师从哥伦比亚大学的本杰明·格雷厄姆),适时退市、又适时冲入;
4.不委屈自己屈从别人,不愿和不喜欢的人共事,不人云亦云,外柔而内刚;
5.独辟蹊径看问题,自成理论体系指导实践;
6.不因追求奢靡而放弃终身的理想,不用金钱去毁掉子女的成长;7.该自己担纲时毫不犹豫,该别人担责时决不手软……
当然,沃伦·巴菲特也不会是一个没有瑕疵的人,他有着自己的脆弱、敏感和悭吝,但既然是阅读传记,更多的还是要从别人的经历中反思自己的行为。虽然不是一个专业人士、对投资也不感兴趣,这本书依旧给我以启迪。不定在哪一天,遇到什么事的时候,脑海中会浮现他的影子,给我智慧与力量。
《巴菲特传》读后感 篇8巴菲特是世界知名的人物,他的成功也经常被人们拿过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也对巴菲特非常感兴趣,于是就打开了《巴菲特传》。
巴菲特从小就被父母灌输总价价值,巴菲特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他从小就喜欢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巴菲特出生于1930年,他五岁开始摆小摊卖口香糖,再卖柠檬汁。他还在赛马场捡票根,当过高尔球童,买高尔夫球,并且兜售必胜马仔系统。他对数字非常铭感和喜爱。
11岁时,他以每股38美元,买进3股城市设施优先股,并且给姐姐多丽丝也买了三股,后来股价跌到27美元,之后又回升到40美元。巴菲特迈出了股票赚到股市上的第一桶金。可是等他刚刚出售完,股价就一下子涨到200美元。这给小巴菲特好好上了一课。让他明白在投资中一定要有一定的耐心和定力。
后来他的爸爸当选了议员,全家离开了奥马哈,搬到了弗雷德里克斯堡的弗吉尼亚镇。几个月后,巴菲特搬回奥马哈。1943年13岁的巴菲特回到华盛顿开始送报的生意,这时他每月可以挣175美元。14岁时他由拿出自己积攒的1200美元,投资了一片40英亩的农场。到1950年时他已经攒下了9800美元。
1951年,他大学毕业,1952年结婚,1954年他去一家共同基金工作。个人投资了保险股票,从15美元不久就飞涨到70美元。在之后的人生中他不断积累资产1956年的时候他的资产已经达到14万美元。
后来,巴菲特看上了投资,在他投资的过程中,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1963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已达2200万美元,个人净资产达到近400万美元。巴菲特尽量避免对股市进行盲目预测,尤其不会按照人们的预测来买卖股票。与之相反,他更愿意逐一分析每家公司长期的盈利前景,因为他习惯于依靠自己的逻辑思维。1963年,巴菲特合伙公司成为伯克希尔公司最大的股东。1965年,34岁的巴菲特许诺48岁的蔡斯,让他来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总裁。
1970年,伯克希尔公司从纺织业赚到的利润只有4.5万美元,但是从保险业却赚到了210万美元,从银行业赚到260万美元。但巴菲特没有关闭纺织厂,而是在自己的良心、满足感,以及金钱之间达成了一种妥协。
巴菲特一直信奉两条原则,第一条就是不要亏损,第二条就是重复第一条。我们普通人可能难以到达巴菲特的程度,但我相信,读了《巴菲特传》以后我们应当懂得,面对财富的时候应该有什么态度。中国有句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现实生活中虽然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但是能够持续经营下去的公司其实并不是很多。面对财富保持冷静的头脑才能让我们走的更远。
巴菲特说过信誉比财富更重要,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忘了保持信誉。我觉得这正好符合中国人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希望这些经验能够给我更好的启示,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冷静的人。
《巴菲特传》读后感 篇9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热衷于寻找那些便宜得几乎没有风险的公司来投资.巴菲特将这种行为升级为一种思想:别指望做大生意。如果价格低廉,即使中等生意也能获利颇丰。
那如何去寻找价格低廉的股票呢?
按巴菲特的做法,当他投资某家公司时,总是阅读所能找到的全部年度报告,了解公司的发展状况及策略.注重公司的成长性.
而公司的成长性最能体现于每股真实价格与现时市价的比率,只要这个比率能够大于一,这个公司就值得投资.
但前提是每股真实价格从何而来,那就必须利用数学的方法进行理论上并不缜密的计算,通过资产负债表或年度报表之类的公开信息,可以得出大致正确但不准确的公司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通过估算的无形资产),再除以该公司发行的总股票数量,就是公司的真实股票价格.
投资的秘诀就在于当价格远远低于内在价值时投资,并且相信市场趋势会回升.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投资该公司之前,你可以想想这个公司值多少钱,,如果你意图收购这家公司,你对这家公司进行评估后,你可以出什么价格.这个价格就是格雷厄姆所启发的:这个企业售价多高?它用来衡量股票价值.它并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但是(关键在于)一个人并不需要精确——他所需要的是有能力甄别出那些偶尔出现的其作价远低于其价值的公司和那些作价已经很高(远高于公司价值)的公司》。
《巴菲特传》读后感 篇10人不是天生就具有这种才能的,即始终能知道一切。但是那些努力工作的人有这样的才能。他们寻找和精选世界上被错误定价。
别人赞成也罢,反对也罢,都不应该成为你做对事或做错事的理由,我们不因大人物,或大多数人的赞同而心安理得,也不因他们的反对而担心。——沃伦·巴菲特
这学期我们终于开了证券投资这门课程,将要接触股票这种敏感而神秘的金融事物无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兴奋不已的。然而当我们真正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却发现投资不仅需要敏锐的眼光和果断的判断,更需要缜密的计算和深入的分析。而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和枯燥的数据打交道的过程。顿时,很多人的学习热情减弱了不少。开课不久,老师就给我们推荐了有关金融和投资的几本书,如《投资百年收益史》《巴菲特传》《黑天鹅》等等,其中前两本作为重点阅读对象,还要交读书笔记。当我怀着应付的态度读《巴菲特》(作者,罗杰洛斯坦)传时,慢慢的发现,投资好像也不是那么数据化,因为投资的主体是人,人的心态和思想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才感觉到,原来投资也是一门艺术。而投资界的传奇人物——沃伦·巴菲特——就是一个投资艺术大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