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生写作 > 日记

游记日记

时间:2024-07-18 10:42:55
【精选】游记日记三篇

【精选】游记日记三篇

一天又结束了,相信大家一定感触颇深吧,想必是时候写一篇日记了。日记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游记日记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记日记 篇1

二十三日 早索晨餐,从白沙随江东北行。一里,渡江而南,出东界书童山之东。由渡口东望,江之东北岸有高峰耸立,四尖并起,障江南趋。其北一峰,又岐分支石,缀立峰头作人形,而西北拱邑,此亦东入山之一也。既渡,南抵东界东麓。陂塘高下,林木翛xiāo然,有澄心亭峙焉,〔可憩。〕又东一里,过穆山村,复渡江而东,循四尖之南麓趋出其东,〔山开目旷,奇致愈出。前望〕东北又起一峰,上分二岐,东岐矮而欹斜,〔若僧帽垂空,〕西岐高而独耸,此一山之二奇也。四尖东枝最秀,二岐西岫最雄,此两山之一致也。而回眺西南隔江,下则尖崖并削,上则双岫齐悬,此又即书童之南,群峰所幻而出者也。时循山东向,又五里已出二岐,东南逾一岭而下,是为佛力司福利。〔司当江南转处,北去县十里。〕置行李于旅肆,问状元峰而上,犹欲东趋,居人指而西,始知即二岐之峰是也。西峰最高,故以状元名之。乃仍逾后岭,即从岭上北去,越岭北下,西一里,抵红旗峒dòng。竟峒,西北一里抵山下,路为草没,无从得上,乃攀援踯躅,渐高渐得磴道,旋复失之,盖或翳或现,俱草之疏密为致也。西北上一里,逾山西下坳,乃东北上二里,逾山东上坳,此坳乃两峰分岐处也。从坳西北度,乱石重蔓,直抵高峰,崖畔则有洞东向焉。洞门虽高,而中不深广,内置仙妃像甚众,土人刻石于旁,言其求雨灵验,又名富教山焉。洞上悬窍两重,檐覆而出,无由得上。洞前有峰东向,〔即似僧帽者。其峰〕亦有一洞西与兹山对,悬崖隔莽,不能兼收。坐洞内久之,东眺恭城,东南瞻平乐,西南睨荔浦,皆重山横亘。时欲一登高峰之顶,洞外南北俱壁立无磴,从洞南攀危崖,缘峭石,梯险踔虚,猿垂豹跃,转从峭壁之南,直抵崖半,则穹然无片隙,非复手足之力所及矣。时南山西市,雨势沛然,计上既无隙,下多灌莽,雨湿枝缪,益难着足。亟投崖而下,三里,至山足,又二里,逾岭,饭于佛力肆中。居人苏氏,世以耕读起家,以明经贡者三、四人。见客至,俱来聚观,言此峰悬削,曾无登路。数年前,峰侧有古木一株,其仆三人祷而后登,梯转絙级,备极其险,然止达木所,亦未登巅,此后从无问津者。下午,雨中从佛力返,共十里,仍两渡而抵白沙湾,遂憩舟中。

佛力司之南,山益开拓,内虽尚余石峰离立,而外俱绵山亘岭,碧簪玉笋之森罗,北自桂林,南尽于此。闻平乐以下,四顾皆土山,而巉厉之石,不挺于陆而藏于水矣。盖山至此而顽,水至此而险也。

二十四日 早饭白沙,即截江渡南峰下,登岸问田家洞道。乃循麓东南,又转一峰,有岩高张,外有门垣。亟人之,其岩东向,轩朗平豁,上多垂乳,左后有窍,亦幽亦爽。岩中置仙像,甚潇洒,下有石碑,则县尹王之臣重开兹岩记也。读记始知兹岩即土人所称田家洞,即古时所志为白鹤山者。三日求白鹤而不得,片时游一洞而两遂之,其快何如!余至阳朔即求白鹤山,人无知者,于入田家岩,如其即白鹤也。其山东对书童山,排闼而南,内成长坞,二龙桥之水北注焉。〔坞中舟行六十里,可抵二桥。〕

既出白鹤,遂循北麓溯江而西,三里,入东南门。复由正南门出,置行囊于旅肆,乃携火肩炬,西北循大道向龙洞岩。先一里,望见路右一山,崡岈崆峒,裂窍重重,以为即龙洞矣。途人指云:“犹在北山。”乃出一石圈卷门,共一里,越小桥而东,有两洞门俱西向,一南列、一北列。〔其南列者为龙跃岩,地稍下,门极危朗;北洞地稍高,草塞门径。〕先入南洞,洞内东〔五丈,层〕陟一台,台右有窍深入洞前。左有石台、石座、石龛,可以憩思;右有乡人莫孝塵通尘之先《开洞记》,谓:“北乃潜龙幽蛰之宫,此乃神龙腾跃之所,因命之曰龙跃岩。”出,由洞北登龙洞岩。

爇炬而入,洞阔丈五,高一丈,其南崖半壁,平亘如行廊:入数丈,洞乃南辟,洞顶始高。其后壁有龙影龙床,俱白石萎蕤下垂的样子,上覆下裂,为取石锤凿半去,所存影响而已。其下有方池一、圆池一,〔深五六寸,〕内有泉澄澈如镜,久注不泄,屡斟辄满。幽閟之宫有此灵泉,宜为八景第一也。池前又有丹灶一圆,四围环起,下剜一窍如门,宛如砌造成者。池上连叠小龛,如峰房燕窝,而俱无通道处。由左壁洼陷处伏地而入,渐入渐小,穴仅如巨管,蛇游南透五六丈后,始可屈伸。已乃得一旁裂之龛,得宛转焉。于是南明、小酉各启洞天,遂达龙跃后腋。

出洞,仍半里,由圈门入,东望龙洞南列之峰,阊阖chāng hé传说中的天门重重,不胜登龙之企期望。遂由圈内渡溪东行,从棘莽沮如低温的地方中,又半里,抵山下。初入西向第一门,高穹如峡,内皆牛马践秽,不可容足。东入数丈,转北者愈昏黑莫穷,转南者旋明穴西透。随明蹑峡,仍西出洞门之上,盖初入洞,南上西向第二门也。由其外更南上西向第三门。其洞东入,成峡如初洞,第峡下逼仄如胡同,峡上层叠如楼阁。五丈之内,下峡既尽,上悬重门,圆整如剜琢而成者。第峡壁峭削,俱无从上。与静闻百计攀跻,得上峡一层,而上层复悬亘莫达。乃出洞前,仰望洞上又连启二门,此又南上西向第四、第五门也。冀其内下与峡内重门通。静闻欲从洞外攀枝蹑缝直上,余欲从洞外觅窦寻崖另入,于是又过南上西向第六门,仰望愈高,悬崖愈削,弥望而弥不可即。又过南上西向第七门,见其石纹层层,有突而出者,可以置足,有窍而入者,可以攀指。遂覆身上蹑,凌数十级而抵洞门。洞北又夹坳竖起,高五六丈。始入上层,其夹光腻无级,无计可上。乃令顾仆下山觅树,意欲嵌夹以登,而时无佩刀,虽有竖条,难以断取,姑漫徒劳往觅之。时静闻犹攀蹑于第五门外,度必难飞陟,因令促来并力于此。顾仆下,余独审视,其夹虽无隙级,而夹壁宛转,可以手撑足支,不虞料想悬坠。遂耸身从之,如透井者然,皆横绷竖耸,不缘梯级也。既升夹脊,其北复隤而成峡,而穿映明透,知与前所望洞必有一通,而未审所通果属何门。因骑墙而坐,上睇洞顶,四达如穹庐;下瞰峡底,两分如璇室。因高声促静闻,久之,静闻与顾仆后先至。顾仆所取弱枝细不堪用,而余已升脊,亦不必用,教静闻如余法登,真所谓教猱也。静闻既登,余乃从脊西南上,静闻乃从脊东北上,各搜目之所未及者,俱不能远达。于是乃从脊北下峡中北进。西上高悬一门,则第六重门也,不及上。循峡更进,转而西出,则第五门也。门有石龙,下垂三四丈,头分两岐,击之铿然。旁有一坐平庋,下临重崖,上瞩垂乳,悬龙在旁,可卧而扰也。由龙侧循崖端而北,又得一门,则第四门也。穿门东入,稍下次层,其中廓然四辟。右向东转,深黑无穷,左向西出,即前第三门之上层也。知重门若剜处即在其内,因循崖穷之,复隔一柱。转柱隙而入,门内复另环一幽,不远亦不透也。自第三门而上,连历四门,初俱跻攀无路,一入第七门,如连环贯珠,络绎层分,宛转俱透,升陟于层楼复阁之间,浅深随意,叠层凭空,此真群玉山头、蕊珠宫里也。有莫公臣者,遍题“珠明洞”三字于四、五二洞之上,此亦有心表章兹洞者。时当下午,令顾仆先趋南门逆旅, ……此处隐藏6312个字……房屋,就是读书岩了。也是莫之先孝廉所重建的,其中有曹能始学侄的碑记,而旁边有一块碑,则是嘉靖年间重立的,碑文引学士解谱的诗说:“阳朔县中城北寺,说是唐贤旧隐居;山空寺废无僧住,只有石岩名读书。”看了这首诗,知道这座寺庙的荒废不是今日的事了。此时隆隆雷声催雨,急忙进入北门,过了市桥,走入龙潭庵,观览所谓的龙潭。石崖四面成丛,中间下洼成水潭,水流从市桥往东流注而来,坠落到潭中,有流进去的没有外泄的,这潭内潜流暗通城外的大江了。刚进庵时,有个姓莫的人跟随我来到,问我说:“游览岩洞快不快乐?'’我把珠明岩向他夸赞了一番。他说:“这是牛洞。几个洞相连,但是不如李相公岩优美。这一带的岩洞,山山都有,只是少了割去荆棘剔除蔓草表彰宣扬它们的人罢了。唯有李相公岩优美而且近便,就在西门外,不可错过呀!'’我抬头见天色还早,急忙告别了姓莫的,拄着手杖出了西门,找来火种带上用具,立即从岔道往北行,遇上一座小石桥,从桥边的岔路往西行,随即绕过此山的东、北两面。这才知道就是先前拔地而起似屏风样屹立着的山峰,也就是西与石人峰相对的山峰。既而绕到西麓,那个岩洞正西向着石人峰,洞口的右边,刻有碑记。急忙读了碑文,才知道此洞有来仙洞的名称,李公是福建人李杜。另外了解了洞外排列的山,有天马、石人各种名字,那么石人峰不在县城西边七里,而就在此地更加得到了证实。〔李杜的《来仙洞记》说:“隆庆四年(1570)夏至日,福建云台山人李杜来到阳朔,出城览胜,见到此山倚天而中立,山南面有一个洞穴,可以登越进去。里边有巨石挡在洞口,招募工匠凿开此石,如同挖掘泥土折断瓦片一样。洞内有金、石、丝、竹、鲍、土、草、木八音和青、黄、赤、白、黑五彩颜色的景致,千奇百怪,洞外就是屏风、蟠桃、石人、天马、陈传、钟离诸峰,环绕排列着拱形相向,宽敞明朗,宏大幽深,夏凉冬暖,真值得欢快呀。那年的第二年发大水,有条长数丈的巨大蟒蛇乘着水势离开了洞,洞中原有能装满一车的白骨,也忽然不见了。县里的人对此事很奇怪,把我当作是仙人来了,把它起名叫来仙洞。我本来遵守人伦,谨慎行事,把清静淡泊视为快乐,并没有荒谬巧诈神仙的道理,哪里能够驱赶蛟龙并化除白骨】然而此山的幽雅奇妙,孕育于开天辟地之初,并隐秘潜伏了亿万年之久。离县城不及一里路,县里的人却不知有这个洞。一旦被我这样宣扬,不用言语也不必做什么,不用大讲山川美景,可洞内包含的秀美始终不变,只等待时机显露出来,所以正人君子贵在等待。至于稽考它的意义,这一点足以警觉世人了。故而为它作了记。弟子靖江王朱经弃书写。”〕记文说此洞西向南方,我此时观测太阳的影子,指向石人峰似乎是面向西方,大致是向西却稍微兼向南的山洞。进洞后往东走,不十分高大明亮,转向南,便昏黑下来。举着火把向南进去,有岔洞。向正南去的,几丈远就到了头;从东南去的,缀满钟乳石的洞穴起初很狭窄,渐渐进去渐渐宽敞起来,美玉般的花朵,云朵状的叶片,上下缤纷。转向东北,便成了弯窿的峡谷,高得不见顶,那些悬垂奔突蹲踞迸裂的景致,种种姿态现出胜景。深入进去,忽然峡谷又下坠到一片渊深漆黑之中,不能用丈来计数。把火把散开投下去,火花荧荧一直往下落,很久都不能见到峡底。它左边陡削的崖壁不能承受脚掌,它右边钟乳石柱分为格子状,如门窗清清楚楚,举着火把隔着悬崖探视它,里面好像走廊,玲珑小巧似乎可以通到远处,只是峡谷上方难以横度,而且火把又要完了,担心深入进去难以出来,只有经原路出到洞前,抄录《来仙洞记》。从南麓向东进了西门,出了东南门来到渡口,就见船夫已把船泊在岸边等候,于是进船睡下。

游记日记 篇2

今天是令我兴奋的一天,因为我们全校师生要去自然博物馆游玩。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早早起了床,带着兴奋,到了博物馆。

在自然博物馆的展厅上, 我们知道了,自然博物馆有四个基本陈列和一个恐龙世界博览。、馆中藏有化石、标本10 余万件,大型整体古哺乳动物化石数量居世界第二,黄河古象化石、恐龙化石名扬海内外。“动物陈列”按系统发育顺序展示了现生主要动物类群,反映了动物界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历程。“植物陈列”展示了原核生物的细菌、蓝菌,真核生物的藻类、真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的大量标本及生态照片,展现了诸位的多样性,再现了植物演化的历程,反映了植物对动物、人类的生存所具有的不可缺少的作用。我们又看到了由猿演变为人的历史进程,以及个体的人十月怀胎的诞生过程,勾画出人类自身的发展轨迹。

接着我们来到了原始哺乳动物展,我们知道了大象、马与犀牛的进化过程,知道了它们从矮小到笨重在逐渐走向灵活,我们又看到了中国的第一朵花,他小巧玲珑,虽然是个化石,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生命力旺盛。之后,我们来到了水生动物的房间,看到了史前生物,如三叶虫等,通过一个镜子,我们看到了几个水生动物的种种变化,虽然叫不上来名字,但我们都津津有味地看了半天,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到惊叹。然后,我们上到了二楼,正直走过去,看到了蕨类植物繁荣时期的景象,一株株形态各异的高大树木呈现在我们眼前,在树的旁边,继续向前走去,我们渐渐地从远古走向了现代,我们看到了现代动物的巢穴,例如海狸,它把它那圆圆的脑袋露出水面,友好的向我们招呼,随后,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陆生动物,例如狼、鹿、虎,狮子的家园,虽然他们繁殖能力强,但因认了的肆意破坏,他们的数量正在逐步将少,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最后,我们往楼下走,来到了一个现代生物的房间,体验了猫头鹰的视觉,触摸了现代的种种奇怪生物,但没多久,集合时间到了,我们才恋恋不舍地慢慢走回去集合。

自然博物馆让我认识了大自然,了解了大自然。为我们架起了一座人类与自然沟通的桥梁。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游玩了一天,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博物馆。

这次参观博物馆,不禁让我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增长了我的见识。令我终身受益匪浅。

游记日记 篇3

20xx年8月13日星期一晴

今天,我们去浏览了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石桥群——天生三桥。

天生三桥由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组成,桥桥相连,形成三桥夹两坑的自然奇观,因此又叫“天坑三桥”。

我一进入天生三桥,就立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比神奇。座座石桥高大险峻,桥下绿草如茵、绿树成林,溪水缓缓流淌,蝴蝶翩翩起舞,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令人陶醉。我不禁浮想联翩:“这天生三桥是怎么形成的呢?会不会是神仙下凡时送给人间的呢?”

最令我难忘的是黑龙桥的四泉——珍珠泉、雾泉、一线泉和三迭泉。

珍珠泉从洞顶喷涌而出,微风吹过,把它们变成了一粒粒小水珠,像是仙女洒下的珍珠。我伸手想接住它们,可惜那些“珍珠”落在手里就消失了。

雾泉从一个小孔中喷出,在阳光的照耀下一下子就不见了踪影,只留下一层烟雾,真像是从黑龙口中喷出的迷雾呢。

一线泉从桥洞中部流出,水流像是排着队从洞里走出来一样,笔直笔直的,从不分开,怪不得叫“一线泉”呢。

三迭泉从桥壁奔流而下,被中间三块突起的石板分成三段,一波三折,错落有致,远远看去像是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

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天生三桥,心中不由地生出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

《【精选】游记日记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